主页 > 创建imtoken钱包流程 > 数字人民币的市场发展与运行机制

数字人民币的市场发展与运行机制

创建imtoken钱包流程 2023-01-17 11:45:20

作者:黄敏学(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

【摘要】央行推出数字人民币是为了实现货币的全方位数字化,以适应数字经济的建设,降低实物货币的制造和流通成本。推动人民币全面数字化,是实现金融业信息化管理向金融业数字化运营转变的良好契机。虽然数字人民币只是M0现金货币的补充和替代,但它带来的变化却是深远的。央行打造的数字人民币平台造福于老百姓,对金融业具有“鲶鱼”的双重作用,对国家数字化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

目前,世界各国对央行数字货币仍处于观望状态,而我国央行则进行了前瞻布局,快速推进。目前,全国多个城市都在进行试点,已经实现了数字货币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包括公共消费领域的燃气支付、家庭消费领域的商场餐饮购物、长期- 日常出行、物流快递领域的远程客运和加油。旅游休闲领域的邮政快递和景区观光。作为新兴事物,数字人民币的出发点是解决实物人民币的数字化问题,实现M0、M1、M2货币全线数字化,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数字金融基础。中国。

刺激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从支付思维到用户思维

实物人民币反映国家意志,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规模、流通手段、储存手段、支付手段等货币功能,兼顾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EP)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种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兑换,由商业银行等指定运营机构运营,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相当于纸币和硬币,具有价值特征和无限的合法补偿,并支持可控匿名。可见,数字人民币的本质是流通中的数字现金和数字硬币。

虚拟货币交易手续费

数字人民币具有“支付即结算”、法律赔偿无限、“双离线”支付、可控匿名性、实物现金交易零手续费等诸多优势。与实物人民币相比,更方便、更安全。第三方支付的“支付结算”方式更加直接透明。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具有先天优势的银行推出了很多安全系数较高的支付工具,但被大规模使用和推广的却是尚未进入后台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见,再好的工具,如果不能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做到好用、好用、想好用,在推广它的时候就会面临被忽视和抛弃的风险。应用。

谈论“人性”。易用性的关键是从“人”的本性来设计和操作。在支持智能手机APP钱包模式的基础上,数字人民币应融合新技术,特别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软硬件结合,让广大民众可以方便快捷地存储和使用数字人民币比如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可以随身携带、支持指纹加密的实体数字钱包,不仅支持双离线支付,还支持在线账户关联和理财。再比如,是否可以利用现有的支付平台和工具,进行相应的软硬件升级改造,使其具备数字人民币的功能,比如现有的交通卡、社保卡、医保卡等具有特定功能的支付功能。是否进行适当的升级改造,成为数字人民币的载体。当然,身份识别、支付等多种功能的融合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在未来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开发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用于“民用”。其易用性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的直连,解决中央和地方对人民的转移支付问题,让各级政府更好地关注和服务民生。央行数字人民币系统拥有三个中心:集中管理机构和用户身份的认证中心、登记数字货币主权所有权的登记中心、金融行为分析的数据分析中心。如果未来数字人民币能够得到普及和推广,就可以依托以上三个中心作为政府惠及民生的有效工具。首先,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性,在保证隐私和安全的同时,政府可以直接支付给普通民众,比如发放高难度的补贴,从而避免传统的多级分配难以准确的问题。管理。其次,通过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人民币消费的监测,可以直接了解各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支出水平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政府及时了解和洞察民生问题。当然,实现与个人数字人民币账户的精准关联涉及隐私和安全问题。为此,未来可探索将身份证升级为数字人民币钱包,在保障隐私的同时实现对普通民众的精准服务支持。

具有“硬币”价值。使用它的关键是保证数字人民币的价值等价性。老百姓对实物人民币有着长期的认知和使用习惯。如果他们突然转向数字人民币,感到不习惯和不稳定是正常的。这需要从法律理论和观念的角度加以完善和普及。 2020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征求意见稿)》拟扩大人民币适用范围,将人民币纳入数字化形式的人民币纳入法定货币范围(19日)。条)。但《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央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不存在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这意味着根据现行法律,人民币的形式只有纸币和硬币的形式,不包括无形的数字货币。不过,将于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对可继承范围进行了调整,改变了“公民的收入、房屋、森林、文物和著作权等”。以前的继承法规定了一个“一揽子”的表述:继承是自然人死亡时留下的个人合法财产。这为数字人民币的继承提供了法律空间。

推动数字人民币普及:从工具补充到生态赋能

虚拟货币交易手续费

央行推出数字人民币,实现货币全方位数字化,以适应数字经济建设,降低实物货币制造和流通成本。为避免对现有金融支付体系的冲击,央行在设计数字人民币的运营体系时采用了“一币两层三中心”的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机构的枢纽作用,建立“央行-商业银行”两级运作体系。同时,为避免对现有成熟的第三方支付造成冲击,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为“钱”,第三方支付定位为“钱包”,实现功能差异化。此外,为了避免大家对货币全面数字化的恐慌,数字人民币还被定位为“对现有零售支付的补充和替代”。可见央行对于数字人民币的推出采取了谨慎的态度,避免对现有金融业造成过度冲击和冲击。

推进人民币全面数字化,是实现金融业信息化管理向金融业数字化运营转变的良好契机。与国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相比,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时间较短虚拟货币交易手续费,很多模式和方法都是借鉴或吸收国外金融业的。因此,我国央行可以利用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倒推中国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必须指出,财务管理信息化从管理者开始,其目的是提高现有金融业务的运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降低业务运营成本。出发点是不改变现有金融业务的运作方式和制度。金融行业数字化运营从用户服务出发,利用业务数字化的灵活性和智能化,围绕用户需求进行业务模式的迭代创新和适应性重组。当然,业务创新必须满足金融监管的底线要求。

利用数字人民币两级运营模式,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根据规划设计,数字人民币采用两级运营模式。央行向商业银行发行数字人民币,商业银行支付100%的准备金,受央行委托向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存取款等服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数字货币落地后,将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存款流失和利率上升。公众可能会将部分活期银行存款兑换成数字货币进行支付和使用,导致存款流失,这将迫使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息以应对存款流失,从而推高运营成本的商业银行。事实上,数字人民币定位为现金功能,具有零交易费用的特点。同时,它不具备增值属性。它只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尺度和流通、储存的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应利用其运营的便利性,将数字人民币作为吸引客户的流量来源,并与现有的银行产品进行关联,例如将M0与M1和M2连接起来,类似于第三方支付宝等支付平台。 “月宝”和微信的“找钱”,在保留实时现金支付功能的同时,允许用户从关联的活期账户中获得利息收入。

第二,离线渠道功能的冗余。数字人民币的普及使M1和M2都实现了数字化,这将进一步降低用户对线下网点和终端实体现金业务的需求。以往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取代了线下ATM的需求,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进一步加剧线下银行业务的侵蚀。然而,这也为银行业带来了机遇。未来银行业可以利用用户现有线下业务需求减少的机会进行数字化升级,将线下业务服务点作为数字化运营的中前端,从原来的业务主导转变定位到数字。业务区域赋能支持平台。例如,利用区域地理优势,开展上门对接服务,从原来的交易对接向金融服务支持转变。

虚拟货币交易手续费

第三,中小银行抓住机遇发展。过去,中小银行受技术能力和规模限制,无法搭建全场景电子支付平台,零售业务拓展相对有限。使用央行数字人民币平台,中小银行只需接入该平台,即可让现有用户拥有全场景移动支付工具。而且,由于央行数字人民币定位的中立性、公开性和平等性,中小银行也可以将数字人民币用户作为其获客的直接流量渠道,具备与大型银行竞争的能力和机会。 ,这对数字时代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本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的平台,有利于促进银行业良性竞争,保持银行业多元化发展。

利用数字人民币的相对支付优势,促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健康发展。数字人民币本质上是现金。与实物现金一样,支持“双离线”支付(付款人和收款人无需联网),可控匿名(交易信息受中国人民银行严格控制)。目前主流的第三方支付需要与银行账户紧密耦合。电子支付平台扮演着钱包的角色,需要记录双方的全流程信息,以保证交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不能完全实现。双重离线”和匿名性。可以看出,具有“支付结算”功能的数字人民币似乎比“支付结算”的第三方支付更方便。由于数字人民币被定义为现金,交易基于数字人民币免手续费、零交易成本,给需要“支付结算”费用的第三方支付带来巨大挑战。不收取任何手续费,不需要清算的,可能是首选。今天的信用卡消费和第三方支付。

数字人民币的自主推广和应用,不仅会给第三方支付平台带来潜在的替代效应,也会促进其健康发展。第三方支付在日常使用中仍然具有很强的先发优势,因为它契合了应用场景和用户的使用习惯。然而,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日益集中,用户交易行为大数据的收集和利用给消费者的隐私和消费权益带来了巨大挑战,甚至出现了“大数据”现象。未来央行数字人民币既可以作为第三方支付数字现金的“钱包”,也可以使用自己独立的数字钱包进行直接可控的匿名支付。一旦消费者认为第三方支付服务不到位或侵犯了自己的权益,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选择更加中立的数字人民币直接支付方式。这将对第三方支付的自律和监管起到市场层面的约束,有利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利用数字人民币的技术生态建设,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发展。作为一种高频、高覆盖、高安全、高风险的数字人民币,无疑对技术体系要求很高,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现有技术。数据和物联网。目前,很多金融科技被用于高投机高回报金融产品的研发,如基于信用风险控制的个人高利贷产品、比特币挖矿以及基于算力的投机交易(80%世界的比特币是中国服务器制造的),这些产品旨在利用系统所持有的信息不对称来谋取额外利益,与商誉金融和普惠金融背道而驰。数字人民币体系建设,即国家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虚拟货币交易手续费,无疑将为金融科技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良性发展机遇,将金融科技的力量引入符合中国金融科技的轨道。建设数字中国。

特别是在其他国家还在等待和踌躇的情况下,我国利用巨大的市场应用空间进行前瞻性布局,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提供迭代创新的市场机会,实现金融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技术。共同升级发展,打造中国金融业的技术硬实力,为中国金融业迈向智能互联数字时代提供先发技术优势。事实上,国家金融竞争力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实力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而技术是金融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科技在提高金融运作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金融运作的模式。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和推广,将使民间借贷具备国家层面的托底监管,避免热钱异常流动,将社会风险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我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如果与先进、普惠的数字货币技术输出相配合,将极大提升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融入地区的竞争力,享受美元企业的红利。国际治疗。

虚拟货币交易手续费

数字人民币提升规划:从应用推广到场景布局

虽然数字人民币只是M0现金货币的补充和替代,但它带来的变化却是深远的。央行打造的数字人民币平台造福于老百姓,对金融业具有“鲶鱼”的双重作用,对国家数字化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

对于面向个人的支付场景,数字人民币应起到补漏的普惠作用。鉴于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央行应在一些数字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大规模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和普及,弥合数字金融鸿沟,实现普及化。全国范围内的数字支付能力。可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广应用。同时,针对老人、儿童等数字化应用能力较弱的人群,数字人民币要与社会和技术力量合作,开发易用、可视的数字人民币钱包,让所有员工都有能力以数字人民币支付。

对于面向商业的支付场景,应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为赋能支撑。考虑到商业竞争和创新的快速变化,如果央行数字人民币直接介入商业支付领域,一是央行难以跟上市场的快速变化,二是直接干预可能会扰乱市场竞争不平衡,不利于市场创新发展。因此,对于目前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服务支持的领域,央行数字人民币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供平等的赋能支持,在有效保护市场的前提下,鼓励市场。个人用户的权益。自由竞争,制定形成市场共识的游戏规则。最终为商业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减少纸质人民币相关业务服务)、公平(避免第三方支付数据垄断)、全场景(让小银行具备“以支付为结算”的能力) ") 数字金融业务平台。目前,央行采取“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两级运作模式。未来可以考虑直接对接第三方支付和符合条件的企业,让更多的市场主体直接参与数字人民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灵活性。

对于国际支付场景,数字人民币应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我国金融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力不匹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尤其是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在上个世纪以美国为首,利用当时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我国作为后来者,话语权相对较小,影响力有限。能否利用数字化中最后一个区块M0的数字化,实现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国际直接支付和同步结算?目前主流的国际跨境支付系统主要依靠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存在环节多、效率低、不透明、价格高的局限性。如果建成以数字人民币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结算,将有助于实现零支付费用、实时、去中心化、跨系统同步的“以支付为结算”的直接模式,大大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透明度和安全性。

虚拟货币交易手续费

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也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由于支持实物人民币的境外银行机构数量有限,人民币境外使用的普遍性不高,限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推动人民币跨境应用的有力工具是发挥我国在数字人民币实践方面的先发优势,确立数字货币的技术优势,构建更加高效、国际领先的基于M0的“支付-as”。 -结算 结算技术标准实现了数字货币技术牵引与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突破相结合的“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因此,如果数字人民币最终实现跨境应用,将有助于快速推动人民币的普及和推广,促进本外币结算清算,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注: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91746206)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0AI009))资助)]

【参考文献】

①饶阳:《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前景与对策》,《工程经济》,2021年第4期。

②唐奎、陈奕觉:《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运营: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西南金融,2020年第11期。

③《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央行要加强数字货币服务》,界面新闻,2021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