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imtoken钱包新版下载 > 任仲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

任仲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

imtoken钱包新版下载 2023-04-23 07:40:16

(一)历史往往会以惊心动魄的方式留下深刻的印记,也往往会在曲折中谱写辉煌的篇章。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风起云涌,世界经济大起大落,中国经济岌岌可危。

2009年,中国经受住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成为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新引擎。

国际金融危机的突如其来的冲击,是对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勇气的一次重大考验,是对我们经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对我国人民群众的一次重大考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走过风雨,站在风雨中。大考之年,中国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二)这是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有外媒预测“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可能比美国经济还要糟糕”、“中国将无法继续创造奇迹”、“只是一个大国”身陷囹圄”。

七个月后,该杂志刊登了题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故事,其中一只熊猫拿着水泵为瘪瘪的地球加油。彼时,中国上半年7.1%的增速“几乎成为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2009年底,同杂志评选“中国工人”年度人物。原因如下:尽管一年前很多人认为“猴八”是一个梦想,但中国实现了它。中国数千万勤劳顽强的普通劳动者,使中国保持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快的增长速度,引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

从否定到肯定,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赞美,一年时间,无数人颠覆了对中国的认识。但在不断修改意见和修改结论的过程中,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中国”?

为什么选择中国?危机袭来,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都在奋力自救,或联手反击,但大多收效甚微,不少经济体举步维艰。 “这边风景好”,中国如何度过世界经济衰退的漩涡?

为什么选择中国?中国外贸依存度超过60%,本应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在外需骤减、出口增速快速回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如何才能渡过难关,成为“2009年唯一一个增长显着的主要经济体”?

2009年底中国的答卷上写着这样一个数字——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世界上第一次出现新的经济格局。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中,这张答卷上打上了沉重的“中国重量”。

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延续“不可能的奇迹”?是什么让中国人民在危机袭来时继续前进?是什么让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一个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写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中国答卷”?

(三)在外人眼中,“中国经济复苏的故事是神奇的”,而在国人眼中,这个“神奇的故事”却始于党中央的高瞻远瞩。

早在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要加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预警、危机应对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当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未雨绸缪,抓紧谋划各项工作。可能出现的情况,妥善处理,趋利避害。 2008年2月,在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的蔓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国家,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形势的深刻理解,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赢得了时间和主动权。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11月,党中央作出三个重要判断——

第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第三,危机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大传,大智慧。回首过去,在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的三个重要判断无疑是过去一年中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信心源泉。这一判断,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打消了疑虑和恐惧,稳定了人心,提振了士气,明确了方向。

情况很清楚。

因为有了这个判断,我们才有“中国部署”,早看、快、管大局。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党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及时出台扩大内需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紧”变为“适度宽松”。保增长、保民生、稳定已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重中之重。

正是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才有了重拳出击、措施实实在在、力度空前的“中国行动”——加大投资、拉动消费、为经济“输血”、助力企业突围。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息降息、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投入……一系列“组合拳”,力度和支持力度空前。

正是因为这样的判断,我们才有了足够自信、视野开阔、统筹兼顾的“中国命题”——“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信心就是比黄金好”,货币更重要”,“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灵活准确地解决问题”,“保持增长和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更加自觉、坚定地推进科学发展”……应对之策,忙而不乱,既解决眼前之忧,又谋长远之计。

你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把握《中国故事》的脉络。 2009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元旦讲话中强调“有信心赢”; 3月的全国两会,江苏、广东代表团分析“机遇”,为之鼓劲;在4月的G20金融峰会上,提出“携手并进,同舟共济”;月底在山东,鼓励大家“扭在一起”; 6月在黑龙江重申“增强信心”; 7月,云南省调研提出“危中求进,化危为机”; 8月新疆考察强调“改革发展、团结稳定”; 9月,在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上国际金融危机,他主张“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10月,他考察山东,提出“打好改进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12月考察广东,强调“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

这一年,中央领导同志在风雨中,深入实际,站在第一线,调研指导。中央领导同志一年的足迹,突出了三个主题:信心、变革、合作。它清晰地传达了应对冲击的“中国思维”,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广阔的视野和大国担当。国际舆论评价:“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复杂局势方面展现了大智慧。”